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English

汽车驾驶综合模拟器 (WUTITS-HD)

发布时间:2010-07-13 20:43:00    

  汽车驾驶综合模拟器(WUTITS-HD)。该模拟器是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汽车驾驶模拟器,面向道路交通研究,集驾驶员培训与考核、驾驶员驾驶行特性研究、汽车自动驾驶仿真研究和交通诱导研究于一体。可为交通类学校、交通研究、管理或设计部门提供一个在实验室可控条件下研究道路交通或运输问题的工具。 

  交通安全研究型汽车驾驶综合模拟器主要面向道路交通研究,集驾驶员培训与考核、驾驶员驾驶行特性研究、汽车自动驾驶仿真研究和交通诱导研究于一体。可以为道路学校、交通研究、管理或设计部门提供一个在实验室可控条件下研究道路交通或运输问题的工具。既可以作为驾驶培训的平台,也可以为道路交通安全研究提供丰富的实验环境和条件.

 


(一)主要功能

1、驾驶行为特性实验模块

  该模块用于研究驾驶员疲劳、分神、对交通信息的反应及不同驾驶群体的特性。由驾驶员行为特性采集系统、驾驶员生理心理采集系统、眼动仪、行为特性分析软件组成。可以对不同的驾驶员进行培训、测试,分辨驾驶员操作的数据,并进行合理的分析,既可以帮助驾驶员提高驾驶水平,又可以用作理论研究。

                  

               驾驶员生理、心理采集系统                                                            眼动仪

 

                         
                 驾驶员生理、心理数据分析图                                                     眼动仪测试图

2、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模块

  该模块通过自主编制的场景编辑器,快速建立拟评价道路的虚拟场景,运用多个驾驶员模拟实验,采集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的转向、油门、离合档位等操作信息、车速信息、车道横向偏移距等数据及驾驶员的心理、生理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为评价道路设计线形、标志、标牌等安全性提供理论支撑。可用于对黑点道路定量分析与评价。

分析及评价的范围包括:平纵线形及视距;横断面;出入口设计以及接入管理;标志、标线、信号;路侧处理;驾驶负荷分析等。

                                                  驾驶信息采集系统

3、道路交通事故致因分析模块

  可以定量分析驾驶员、道路、车辆及环境等不同因素对交通事故的影响,以及这些事故综合作用条件下的影响。

4、汽车安全辅助驾驶产品的评价模块

  对车载导航、安全辅助驾驶产品进行驾驶安全性评价。

5、自动驾驶仿真模块

  适合基于磁道钉导航的自动驾驶以及基于视觉导航的自动驾驶的仿真研究。为自动驾驶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6、交通诱导研究模块

  该系统集成了武汉理工大学GIS研究项目,将自动导航系统集成到车辆的仿真控制中,可以开展交通诱导实验。

如:不同的诱导信息对驾驶员的诱导率等。

(二)技术创新点

1、高清晰、高逼真度的视景

  视景建模设计选用OGRE作为视景开发平台,基于图形的模型设计、场景构造、纹理制作、音效设计、特效设计,构造出逼真的环境,路网及道路的设计,房屋建筑的树木、花草的真实再现,整个系统运行完整而高效。

 

2、驾驶交互性强

  系统引入车辆跟驰模型,完整真实的交通信号控制、交通标志和交通设施,动态的车辆与行人,成功实现驾驶员与视景车辆、行人的交互反应,碰撞检测,信号灯的完整控制等。系统反应非常逼真,使驾驶员充分的体会到浸入感。

3、驾驶真实感强

  采用真车模型,驾驶过程的操作与真车完全一致。操作更加人性化,控制真实感强,能实现高效、准确的运行。

 

 

4、模块化设计,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系统分为基本模块和扩展模块,扩展模块包括驾驶行为特性模块、自动驾驶仿真模块和交通诱导研究模块,扩展模块可以根据用户需求独立定做、选取。

(三) 应用情况:

1)为国家863课题“基于多元方法的道路交通安全致因分析”、交通部课题“长途客车驾驶员疲劳检测系统”、武汉市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网络交互式汽车驾驶模拟器”等提供了实验服务。

2) 推广到山东交通学院用于道路交通安全研究,推广到安徽交通建设集团投资公司用于对“六安至武汉高速公路”的安全性评估;推广到中交第二勘察设计院用于对“云南省大理至丽江高速公路”的安全性评估。

 

 

软件著作权                                     检验报告

 

汽车自动驾驶模拟器转向驱动机构    一种汽车驾驶模拟器    汽车驾驶模拟器的手动档位联锁机构

专利号:ZL 200520095947.1     专利号:ZL 200520098327.3    专利号:ZL 200520096035.6

 

    专利(1)                      专利(2)                    专利(3)

  

版权所有©365.com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技术支持:support_ercts@whut.edu.cn
通讯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和平大道1040号125信箱    电话:027—86582280    邮箱:itsc@whut.edu.cn